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 甘而可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而可介绍徽州漆器髹饰技艺。 储玮玮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犀皮漆器,因漆面纹理与犀牛肚脐花纹相似而得名。若从出土的三国犀皮漆羽觞杯算起,至少有1800年历史了。
到近代,犀皮漆制作工艺几近失传。为让犀皮漆工艺“重生”,我从古籍中汲取灵感,经过十年试制,终于取得成功。
犀皮漆,是不动刀的技艺,制作过程却很“熬人”。从设计、制胎骨、上漆、裱布、做漆灰,再到打磨抛光、细节处理,要耗时一年以上。胎骨,是漆器的“根基”,一件漆器能否长久保存不变形,就看胎骨的木性“稳不稳”,胎骨的线条是否挺括。
打埝,是犀皮漆工艺的灵魂。“埝”,指的是胎骨上不规则的突起,是不刻、不雕、不描,却能形成迷人肌理的关键。“打埝”,并没有固定模式,匠人用丝瓜瓤子,把和着鸡蛋清等物质的生漆,小心翼翼地点在胎骨上时,手法、经验、想象力,甚至心情的差别,都影响最终效果。显出纹理后,以砂纸和丝绵多次抛光,再用手掌皮肤反复快速地摩挲,漆面会生发出独特的温润光泽。
旧时入漆的色料,一般是银朱、石黄等矿物质,色泽凝厚,不透明。我尝试以金属入漆,借助其折光性,漆面更加灵动绚烂。
犀皮漆技艺复杂,历代匠师多秘而不宣。2011年,我公布了自己研创的全套工艺。有人不解地问我:“你不怕被‘抢饭碗’?”我说:“传承非遗要算‘大账’,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老手艺才有活路!”
(本报记者马荣瑞、常河采访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0月4日1版)
图片:中新网
责编:王远方
编辑:张雪瑜
□桑洛秋天,丰收是没有边界的。清晨,樱花大道旁的一道田埂上,一位陈姓的师傅在那里看着他那一亩多的金黄
敦煌藏经自1900年发现后,经卷的流散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有外国探险家劫掠的,有政府官员公然索要的,
右起:吕胜中、苏新平、马修巴尼左起:吕胜中、尹吉男、徐冰,在老美院被大家称为“三剑客”中国著名艺术家
京剧有国粹之称,其表演、器乐、唱腔广为人知。扬州也有不少京剧爱好者,各类剧场、公共文化场馆、社区活动
NO 13886▼作者:史云贵热门天南地北洪江人大拜年丨洪江古商城夜景烟雨洪江震撼来袭丨《我和我的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