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马斯克与一众科技大佬和AI专家签署公开信,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立即暂停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训练,暂停时间至少要超过半年。
【资料图】
理由是:如今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独立思维能力已经可以与人类竞争。
说白了,马斯克等科技大佬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更迭,也陷入了深深的恐慌。
其实,在200多年前的英国以及20世纪末的美国,相继爆发了两场“卢德运动”,该运动也是源于人类对科技的恐惧。
科技进步的初衷本来是为了人类提供便利,但为何每场跨时代历史发明的背后,却时常伴随着一场人类恐慌呢?
横跨200年,“卢德运动”爆发始末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即19世纪初的英国爆发了工人砸毁机器的活动,
那是1811年3月初,诺丁汉地区一些工人主削减工人工资,愤怒的工人奋起反抗,几个工厂60多台纺织机被砸毁。
1881年11月,诺丁汉的工厂主接连收到署名“奈德·卢德将军”或“卢德王”签名的书信,信中详细解释工人砸毁机器的理由。
理由很简单,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纺织机,让传统纺织工人倍感失业忧虑。
工厂主们以“机器的效率比工人要高”为由,削减工人工资。加上反法战争爆发使得英国经济陷入萧条状态,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来说犹如雪上加霜。
在政府以及资本家无视其下层工人基本权利与合法要求前提下,以暴力破坏为特征的卢德运动爆发成为必然。
骚乱一直持续到1815年。这一年7月,诺丁汉地区两名纺织工乔治·吉布森和托马斯·嘉德受到指控,罪名是非法目的筹款,结果两人各被判处一个月苦役。
当局关押这两名工人后,英格兰中南部地区的工人开始零星出现破坏机器事件。
1815年10月,贝斯福德几家织袜厂遭到袭击,卢德运动的支持者与当地保安队发生交火,造成多人死伤。
1816年2月24日夜晚,一伙自称卢德运动支持者的人冲进哈德斯菲尔德近郊一处名为约翰·罗伯兹的服装厂,砸碎40块玻璃,砸毁4台剪布机。
随后不久,当地一些工厂主遭到卢德运动支持者的暴力袭击。相较于1811年卢德运动爆发之初,五年后这场运动非但没有平息,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由于机器连续遭到砸毁,引起了各地工厂主的恐慌。工厂主们在其工厂四周布设岗哨,聘请安保队加强戒备。但此举无异于火上浇油,破坏机器的暴力活动进一步蔓延。
1816年6月28日凌晨,由詹姆斯·托尔(卢德运动支持者的头目)率领16个人,各自带着锤子、斧头、短枪袭击了一家位于拉夫伯乐的工厂。
詹姆斯·托尔与带领这些人连续砸毁工厂新引进了55台纺织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万英镑。
虽然为首者詹姆斯·托尔很快被处死,但卢德运动的火星并没有就此熄灭。詹姆斯·托尔的事迹在众多下层工人中广为流传,来自英国各地的工人到其墓地瞻仰。
1816年10月、11月、12月间,英国各地工厂再次遭到不明人士的进攻,数台机器被砸毁。
1817年初,卢德运动逐渐消退下去,工人阶级采取和平谈判的斗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20世纪末,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继工业革命之后经历了一次高科技浪潮的冲击。
那段时间,诸如“计算机革命”“生物技术革命”“信息高速公路”等新词语横空出世,后工业社会在日常生活、工作、思想上震撼着人们原有的观念。
在这种大背景下,新卢德运动应运而生。
相较于200年前的第一次卢德运动,工人砸毁工厂主的机器,第二次卢德运动是高科技的技术革命,存在于思维和网络当中。
因此,新卢德运动的实践者是以作家、记者、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等一批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批判哲学者,批评或指责各种现代技术。
当时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计算机广泛进入生活,导致生活计算机化,如果不进行阻止与整治,互联网将会像毒品一样吞噬无数可悲的灵魂与肉体。
甚至这些技术的批评者还觉得电视是非中立性,主张大家不要看电视,因为电视里的每一个节目都是由人主导的,带有一定的偏见。
包括新兴的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对整个人类社会百害无一利,任由这些技术发展,人类必将灭亡。
可以看出,新卢德运动提出的一系列批评过于“妖魔化”。按这些人的说法,人类不能发展任何高科技,最好是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
不可否认,新老卢德运动存在共同的根源,那就是机器与人的关系。
旧卢德运动的支持者面对的是新式高效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机器的效率肯定比人工高出许多。
当下层工人的福利待遇一再缩减,必定会引发社会动荡、暴力袭击事件频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新卢德运动的支持者面对的是计算机、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
尽管当时的人们已经不再害怕机器,但面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新的人工物,人类就会思考和评价新的人工物及其后果。
所以新老卢德运动皆反映了人们对于人工物,也就是技术根源的态度问题。
人类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新兴技术?
两次卢德运动都是人们对于未知事物,即为对新兴技术呈批判否定性态度。
从这两次运动的结果和过程来看,其中有可取之处,但绝大多数支持者们的行为有些过激。
技术是一种无法量化的东西,对于人类来说有着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本源性作用。
还未进化之前的人类,之所以能在众多物种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善于使用和发明各种新技术。
当然,技术对于人类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与伦理和价值性、确定性、不确定性之间,都要进行取舍和平衡。
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革命内容虽然不一样,但任何一种新技术的诞生,都是建立在原有旧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对社会各方面具有强烈的冲击与震撼。
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的技术革命,和20世纪后期与21世纪今天的高科技浪潮,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人们对这种未知的新技术感到怀疑和恐惧。
按心理分析学家的话说:就是人类对于未知技术的恐惧(技术恐惧)。时代在进步,社会要发展,人类不可能完全停下对新技术的研发。
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当新技术的兴起和旧技术衰落,这是一个正常的循环过程。
无论哪一种新技术,掌握它们的都是人类。大家最担心的人工智能问题,莫过于我们长时间生活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与这一环境条件适应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确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但要求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在短时间内做出相应改变,而整个社会的发展、意识和环境改变具有相对滞后性。
也就是说,任何新技术都会让人们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会让我们感到难以接受。新技术的应用威胁到原有工作岗位,挫败个人自尊和价值感,技术的变化超出人们原有的认知范围。
正因为新的技术带来的生产属性,将不确定性带入人类社会,使得技术本身成了一道包含伦理、法治、政治的难题。
其实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其他新兴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我们没必要感到恐慌和无端指责。
带有偏见看待任何事物的话,则会妨碍对人类极有帮助技术的成长。但无视这些技术的风险与伦理,同样是不明智之举。
面对新技术不再恐慌,我们就必须从这项技术的原理进行深入了解。有关部门要深化人工智能教育,让公众更加理性、智慧地思考。
开启适当方式的讨论,让普通民众、技术专家、科技企业家,充分参与到这场讨论之中。
只有认识问题的根源,才有利于大家对生活方式的进行改变,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做好充分准备。
至于这些高科技的应用之后到底是好是坏,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高科技发展犹如人类健康发展一航船,思维善良和堂堂正正是船只不颠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姚建华,徐偲骕.新“卢德运动”会出现吗?——人工智能与工作/后工作世界的未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5):45-50.
标签:
近两天,马斯克与一众科技大佬和AI专家签署公开信,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立即暂停比GPT-4更强大的
他让老外认识更真实的中国美国人林登在云南喜洲度过了自己的60岁生日。站在中国人常说的花甲之年,回过头
提起日本文学,三岛由纪夫无疑是一座太过醒目的高峰。他与普鲁斯特、乔伊斯、托马斯·曼并称为20世纪四大
昨天,台北故宫博物院“巨幅名作”展换新。“巨幅名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不定期举办的专题展览,每次选取数
2020年4月,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一季播出。其中一期,把镜头对准了知名作家马原,他的生活及家